
線束是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大部分工序需要人手工操作;人是不穩定的,是影響線束產品品質的關鍵,生產過程控制主要對于不同的工序,制定相應的標準化操作規范,任何一個操作工都必須嚴格執行,這樣生產出來的線束產品品質就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所謂生產效率是指用更少的人在一定當量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多合格質量的產品產量。
如果線束產品試生產時就沒有一個控制計劃,過程失控,看似省了很多事,結果往往導致生產過程中的出現大量無用功;也必將會帶來返工、返修和大量工時、物料浪費,不僅質量有隱患效率也大大降低甚至影響交期。產品控制計劃中規定來料檢驗合格后的物料才能辦入庫手續,偏偏有這樣的線束廠,采購的物料很隨意,不經檢驗就直接入庫,操作員又沒有品質意識,領出物料不自檢,生產使用后質檢又說全部不合格需要換掉重新安裝合格品,操作員說領導講了沒有嚴重缺陷的可以用,什么是嚴重缺陷沒說,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質也存在風險。
下面是部分工序流程及控制計劃的要求:
1、關于倉庫物料擺放
1.1進入倉庫的物資應擺放在待檢區,根據檢驗結果,分別擺放合格區不和格區。
1.2物料應盡可能上架擺放,擺放高度以貨架隔層為限,貨架頂部的物料擺放高度不得超
過1.0米;不能上貨架的物料應成箱壘放在防潮板上,壘放高度不超過1.5米.
1.3 貨物要按類別及不同的批次劃分、按規格排列整齊,并有標識。貨位之間要有間隔,防止物品混肴。
1.4 倉庫要有足夠的照明燈具,物品與燈具周圍最少有50厘米的距離。
1.5存貨區要留有通道,并保持暢通無阻。
1.6 經批準的報廢物品應及時清理出貨位區,經常保持帳物相符。
1.7 嚴禁墻角堆放物品。
01
產前流程

然而不正規的線束廠的做法卻是:⑴無人管理,物料混放,采購送來的物料沒有其他人曉得在哪,只通知放倉庫了,找個物料比登天都難;⑵物料沒有定置存放,也沒有出入庫記錄,重復申購物料,延誤交期;⑶無待檢區和來料檢驗員,物料狀態不詳就直接被生產拿去使用了,出現大量因原料缺陷導致的不良品返工返修。以下列舉出幾種原材料驗證流程,說明原材料檢驗的重要性。
02
護套驗證流程

03
端子驗證流程


04
預組裝操作規范
插端子:將導線插入塑件
目的是保證插接件插到位,不脫落;
根據端子和插接器的結構,按照要求的方向和工藝卡片上注明的孔位號插入插接件,不應損壞端子及插接件;在插的過程中發現不能插入,要確定方向是否正確,不能用大力強行插入;導線上的端子插入塑件后應聽到“喀噠”的聲音,再少許用力回拉,檢查是否脫落,插端子要做到三步曲:一插二聽三回拉;有多根導線插入同一塑件時,應將導線理順,不得互相纏繞;注意彎曲或變形的端子不能使用,也不可修復后使用。

根據端子大尾部的形狀,分為如下三種壓接方式。行業標準規定0.5平方電線壓接端子最低不得低于70N,而小作坊標準只有58N,有時小尾部模具刀片磨損了拉力還達不到這個數也放行,為之捏一把汗!

預裝配時端子插進護套孔內,線在手指上盤幾圈回拉,知道嗎如果是5KG多的拉力很容易拉脫的,這還不算,質檢員繼續這樣操作一遍,裝車前還要檢,本來拉力就不夠,不從根源找問題 (0.5線徑端子壓接剖面合格時拉力一般在100±10N),線束如此生產真要命!規范作業是指進線時兩個手指再輕微回拉確認端子到位就好了,而絕非碰壞性試驗。

其實這個問題沒那么復雜,原材料入庫前必須檢驗合格,端子壓接首件檢驗合格,設備定期進行工序能力(CMK)驗證,并加裝壓力管理裝置(CFM),就可以減少和規避電線從端子中拉脫所進行的無用功。
05
關于端部包扎
行業標準規定分支端部不允許單根受力或單根松弛,操作員在包扎膠帶時就不當回事,事實上很多斷路(拉脫)案例是由單根受力或松弛(掛扯)造成的,主機廠反饋拉力不夠電線拉脫了還不知原因出在哪。護套末端與保護材料之間的尺寸要求護套末端與保護材料(波紋管、PVC管、膠帶等)之間的長度應大于護套的寬度(除非圖紙上有特殊規定),如右下圖所示:B應大于A,如不然線束裝車時非常容易電線拉脫。

06
單壓單粒端子的應用規范
走進某家生產現場前工程,會看到批量較大的訂單也在全自動下線壓接機不壓端子生產,經了解,采購的是單粒端子,無法在全自動下線壓接機上壓接。都什么年代了,試問管理者是否關注過生產效率、人工成本、穩定品質與端子采購差價、不良產品的數據。You are out!

未經驗證的防水栓(毛刺大)大批采購,全自動下線壓接機防水栓軌道通不過,無奈全自動下線壓接機就當成普通下線機用,再安排人手工穿栓,半自動壓接,平白無故多養幾個工人,產品質量也存在風險。
一個簡單的道理:你不把產品質量當回事,市場也會不把你當回事;效率低了企業就虧損。

看到在小金龜微沖上安裝個模具刀片竟然上下裝反,操作員單壓端子時看不到端子里的放線位置,也不自檢,端子放置不當壓接后扭件,轉到下工序一半以上不達標。模具工你不能成為不良品的源頭!

、
現目前幾乎所有線束廠都能意識到效率和品質、安全的重要性,公認日產量100Pcs以上使用鏈式端子鏈式模具,能在全自動機壓接的端子就不在半自動機上壓接(打卡、共壓除外),效率提升、品質保證雙體現。采購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隨著生產使用量的增大,不能總按照以前沒有全自動下線壓接機、沒有鏈式壓接模具時的模式去采購,要收集技術工藝人員和生產質量的建議;如果只顧眼前利益單粒件價格稍低,不去分析產量與效率的關系,采購大量單粒端子,看似減少買了幾副鏈式模具,每天好幾萬的單粒端子安排多人去單壓,還編了個理由是:送樣線的時候是單壓模具壓接的,我們認為采購員這樣做說白了就是為了省事,。其實模具鉗口(刀片)參數不變,鏈式端子/模具壓接的會更好,如果說有風險,那也只能是較樣線品質更好、效率更高的風險,殊不知為此多養了N名員工,另一方面單壓端子也存在安全隱患,這個賬一定要算清。
07
電檢工序的評價測量技術要求具體如下:
a、確認開機所取程序為工作程序。
b、用標準樣線在測試臺檢測設備處于正常狀態。
c、電檢前后檢測端子不能出現斜插、安裝不到位現象。
d、導通正常,檢測臺彈出護套后,內部端子無變形現象。
e、測試臺具有插入防錯,斷路、短路、錯路、氣密檢測功能。
f、檢測合格的產品整齊掛在周轉車上,不可損傷。
g、導通治具必須要有防錯、防呆功能;導通不能私自更改導通程序,不能使用自制簡易治具。

08
總檢工序的評價測量技術要求具體如下
1、外觀:①膠帶包扎良好;②端子、電器件無漏裝、錯裝;③護套無損壞現象;④橡膠套、扎帶、線卡方向與位置正確,無漏裝;⑤扎帶余料無漏剪。
2、結構尺寸:①主干、分支線尺寸必須在檢驗圖的公差帶內;②橡膠護套、扎帶、線卡的安裝位置必須在檢驗圖的公差帶內。
3、繼電器、保險片按要求安裝,平齊到位,注意方向,合格后做標記(繼電器、保險片安裝不到位,汽車相關功能無法實現)。

正規企業一般都使用氣動工裝壓裝繼電器、保險片,確保安裝到底和一致性。
通過上述問題分析,我們在生產汽車線束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產品控制計劃和各工序流程踏踏實實去做,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效率也會穩步上升。那些投機取巧圖省事,生產管理嚴重失控的企業最終會嘗到苦果。
09
線束加工技術提升可以提升產品的質量,降低人力成本,最終確保其運行的可靠性。
每種產品都應該有試生產控制計劃,因為它是作業過程中的系統描述。
9.1目的:
Ⅰ協助按顧客要求制造優質產品。
Ⅱ最大限度地減少過程和產品的誤差。
Ⅲ將資源正確分配在重要項目上,并有助于降低成本。
Ⅳ控制計劃是質量策劃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
Ⅴ為正式生產提供用來控制特性的過程檢測和控制方法。
9.2作用:
Ⅰ控制計劃方法減少了設計制造和裝配過程中的廢品,提高了產品質量。
Ⅱ為產品和過程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評價。
Ⅲ控制計劃能識別過程特性,幫助識別導致產品特性變差的過程特性變差源。
Ⅳ集中資源用于重要特性(客戶)有關的過程和產品。
Ⅴ向作業者和顧客傳遞產品/過程特性控制方法和特性測量的變化。
一般控制計劃有以下要求。

總之,執行控制計劃,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否則,會導致很多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