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2018年,“連接”將是一個重要詞匯。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工業4.0”,新能源汽車,5G或是“物聯網”等,所希望實現的都是設備和設備的連接,設備和人的連接,以及人和數據的連接,而一切都需要靠連接器和線束來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電子、家電、汽車、航天航空及精密儀器儀表行業等都缺少不了連接器和線束、其安裝方便,市場需求量也非常巨大,特別是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和智能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廣泛應用,還是在不久的5G的應用實現和工業自動化的普及等給連接器和線束行業迎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下也對技術帶來更大的挑戰。
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據工信部發布的報告,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到200萬輛左右。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數量激增,汽車電氣化中的電子電器能否對整個系統架構起到可靠、關鍵的支撐作用,成為各大汽車廠商、零部件企業的關注重點。在此前剛剛上市的蔚來首款量產SUV ES8上,TE憑借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卓越的本土制造能力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安全保障。 ”
TE中國汽車事業部副總裁兼總經理沈偉明先生表示,“TE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廣泛的產品組合,多年積累的全球技術經驗,以及強大的本土研發與制造能力,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TE 通過提供高壓電氣系統架構中的連接、傳感和保護解決方案,助力新能源車企突破整車層面的安全、續航里程、成本等難題;并以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價值,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駛向更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未來。
別看連接器雖然小巧,但連接器行業的發展水平,往往與國家整體工業水平緊密相關。象征優質、高效和創新的“德國制造”,被全世界所認可與贊揚。與整體工業水平相同,德國連接器行業發展水平也非常高,在德國電子電氣工業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與此同時,被視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的《中國制造 2025》,自提出以來,就備受社會關注。“中國智造”的概念也持續升溫,制造強國的遠大目標同樣令人期待。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線束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其生產的線束產品能夠滿足市場上絕大多數的需求。國內的線束廠家有數千家之多,線束加工正在從人工半自動化生產跨入自動化生產階段,以前線束生產廠家的自主設計開發能力差,基本上停留在引進、仿制國外的技術,尚未全面掌握線束設計技術,沒有形成線束產品、材料、工藝和設備有機結合的開發機制,在近幾年隨著中國人才培養和自主創新的意識加強,在中國出現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的企業誕生,比如東莞中厚、一川金品、宏晟機械、銳華自動化、銀鋼、典楨、林詮、冠鉅、米岸、立海隆等自動化設備企業目前在線束加工行業的品牌影響力節節攀升,設備不僅銷售給了比亞迪、萊尼、德爾福、美的、格力有的企業設備還出口到了好幾十個國家受到了國外采購商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