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忍住各種誘惑,還是入了一臺M1芯片的MacBook Pro。M1芯片除了有一些莫名其妙的Bug以外,整體表現我還算滿意。
其實Mac和iPhone一樣,如果想獲得優秀的體驗,是需要多元化的配件來實現的,甚至Mac要比iPhone更依賴配件生態。最近不停買買買,算是差不多把MacBook Pro的配件集齊了。最近也會更新一篇「MacBook Pro配件選購指南」,這篇姑且當個前菜吧。

這次更新的M1芯片的Mac,無論Air還是Pro,都是13英寸版本,所以雷電3接口也只給了兩個。

但其實不論是2個還是4個接口,對于Mac來說都是比較不便的。因為要外接顯示器、USB-A接口讀卡器或者連接器等,都還是需要用到擴展塢。
擴展塢可以作為Mac和外設間的中樞存在,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Mac在售的第三方擴展塢,可以大體分為Type-C和雷電3接口兩種。雖然接口長的一樣,但是其實帶寬速率是天差地別的,所以很多人會混淆,包括一些商家也會打著雷電3的幌子去售賣普通USB-C的擴展塢。
雷電3有著40Gbps的傳輸速率,一根線即可實現4K 60Hz甚至更高規格的顯示器擴展,以及各種外接設備接駁等。因為有著單獨的供電,所以即使帶寬更大但多設備接入也會很穩定,比如下圖我外接了顯示器、硬盤、鍵鼠等9個設備之多。

關于USB-C和雷電3的區別,之前已經詳細講過了,這里就不展開了。簡單歸納就一句話,雷電3只是以USB-C的物理形式存在,帶寬方面雷電3會有著巨大的優勢,同時支持繼續向下接入雷電設備組成菊花鏈。
雷電3作為外設中的高階協議存在,擴展塢自然不會便宜。我之前一直用的是貝爾金那款,但換了M1的MacBook Pro之后,我需要長期外掛硬盤使用。貝爾金背部因為只有上下行雷電,所以我就一直在找能多出一個Type-C接口的雷電擴展塢。
兜兜轉轉就看到了Zikko即刻這個,在一些Mac類論壇也比較有名 ,也是英特爾官方推薦的。文末我會對手上的雷電擴展塢進行一個對比,包括貝爾金和Anker的。
價格上,即刻比貝爾金便宜一些,所以我也覺得論性價比方面Zikko要更好。查了一下采用的是最新的Titan Ridge Intel Thunderbolt 3主控芯片,相比于老版本芯片主要增加了對DP1.4的支持,提高在視頻傳輸方面的性能。
外觀和設計
包裝簡單看一眼,上面主要羅列了一些產品參數。比如Thunderbolt的雷電標識,8K外接顯示器擴展、PD 85W供電、40Gbps帶寬等等。

附帶的電源輸出功率180W,單看這個電源你就能知道,這類全功能的雷電3擴展塢性能有多強了,不是那些普通的USB-C擴展塢能比擬的。

附送了一根0.5米的雷電3數據線,雖然被動式數據線都不長,但這個0.5米還是有些略短,之前我單獨買的都是0.7米、0.8米。

如果有長度需求,Zikko那里還有一根主動式 40Gbps滿速的2米雷電3線,這根線很強,長度和速率方面默秒全。
金屬外殼,深空灰的配色。除了Zikko的Logo,還醒目的標注了雷電3認證和PD 85W供電。

做工對得起自己的價位,表面噴砂細膩,金屬和塑料接縫處理的也沒什么毛病,

體積不算大,和iPhone 12 Pro Max對比一下大小。

正面接口一覽,做了個解析圖,大家看的更明了一些。
前端主要是針對日常頻繁使用的設備,USB-C/A各一個,SD讀卡器和3.5mm耳麥接口。多了一個獨立的開關按鍵,不需要擴展塢的時候無需再拔線了,這點比貝爾金方便。

背部接口一覽,USB-A 3.0*3,雷電3上下行接口各一個,均是40Gbps滿血速率。主雷電3接口可以給電腦提供85W的PD供電,下行雷電3接口則是15W供電。
RJ45千兆網口一個,DP1.4*1,可以支持8K 30Hz / 4K 120Hz。重點是多出的一個USB-C接口,下圖藍色框選區域,這也是我換成這個擴展塢的主要原因。因為MacBook Pro的內存相對都不大,1T版本的選配等待遙遙無期,所以長時間的外接硬盤成了剛需。

側面還設計了一個鎖繩接口,如果公共環境使用,這個接口也可以預防丟失,畢竟雷電3的擴展塢還是挺貴的。

使用
下面主要聊聊Zikko這個雷電3擴展塢的日常使用,以及我在使用上的一些心得分享。

筆記本電腦一直在激進的做減法,大刀闊斧的砍接口,而擴展塢就是以「一己之力」來恢復那些本該有的功能。
雷電3的擴展塢使用很簡單,MacBook Pro一根雷電3線接入背部的雷電3上行接口,如果你像我一樣也是雷電3的顯示器,擴展塢下行雷電接口再接入顯示器即可。

當然,你也可以使用USB-C轉HDMI/DP來實現顯示器的擴展,或者直接使用DP來接入顯示器。

此時在macOS系統里雷靂設備樹界面,就可以直接看到即刻的擴展塢了,上下行端口速率顯示均為滿血40Gbps。

一根線,即可完成音視頻和數據傳輸,同時也可以為MacBook提供最高85W的供電。

M1的MacBook Pro,附帶的是61WPD充電器,個頭不小。有了雷電3擴展塢,這個充電器日常基本就用不到了。

這是我日常使用時候的狀態,Magic Trackpad和鍵盤通過藍牙與Mac連接,Mac一根線到擴展塢實現顯示器和外接硬盤的擴展。

尾部接口看下特寫,上行雷電3接Mac,下行雷電3接顯示器,USB-C接口外掛萊斯硬盤,USB-A還插著羅技的優聯連接器。
M1的MacBook,藍牙并不是很穩定,所以鼠標我還是繼續用羅技的MX Master 3。雖然一樣是無線,但是優聯要比藍牙穩定太多了,還能實現諸多的快捷鍵自定義。

之前貝爾金那個雷電3擴展塢,背部除了兩個雷電3接口之外,是沒有額外的USB-C接口的。所以如果我需要長時間的外掛硬盤擴展的話,就只能接在前面。特別丑難理線不說,想再接入一個數據遷移的USB-C硬盤就不可能了。
Zikko這款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可以很方便的在擴展塢后面外掛一個USB-C的硬盤。

前端還有USB-C、USB-A和SD讀卡器,日常使用也會便捷很多。相機的SD卡,隨身的U盤和硬盤,無論是USB-C還是A接口,都可以在前端快速完成導入。Zikko這種雷電3*2+USB-C*2的設計,會更適合USB-C設備快速發展的當下。后面長期外掛一個C口硬盤,還可以隨時在前端再接入一個。

如果你使用的是有線鍵鼠,那么也可以直接接在尾部的USB-A接口上,試了一下Mac正常識別都沒有問題。

這里模擬一下滿載的情況,Mac一個雷電3線接入擴展塢,即可實現這么多設備包括顯示器的擴展使用。
Laice USB-C硬盤、希捷 USB-C硬盤、閃迪CZ880 USB-A U盤、SD卡、有線鍵盤&鼠標、羅技優聯又連接了Master 3鼠標和MX Keys鍵盤、明基PD 2720U 4K 雷電3顯示器。
USB設備樹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設備都正常工作,此時擴展塢還在為MacBook提供著最大85W的供電。頁面也可以看到,2個USB-C硬盤掛載在USB3.1,USB-A的U盤則是USB3.0,有線鍵盤和優聯連接器掛載USB2.0。

看一下滿載狀態下,前后接口的情況。即刻這個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前端為頻繁插拔的設備使用,后端則是為固定設備使用。

外接的顯示器,也可以實現4K 60Hz。

不過M1芯片的Mac,在最新的Big Sur 11.1系統下,雷電3或者USB-C直連顯示器會出現無法60Hz的Bug,滾回上個版本正常,只能等蘋果下一版本的更新了。不只Zikko這一款,我手上的貝爾金、Anker也都有這個問題。
這個故障只是偶發,國內國外我也就看到了十幾個和我一樣的案例。問了下身邊的朋友,也只有我碰上了這個Bug。

我又買了一個USB-C轉HDMI,也能正常4K 60Hz。所以這個Bug對非雷電3的用戶影響可能不是很大,所以也沒看到大面積的討論。

尾部三個USB3.0的A口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已經足夠用了,豎置的布局在多口接入的情況下更節省空間。

這么多設備,僅通過一個小小的擴展塢就能和Mac實現連接。挨個試了一下,即使這種滿載的極限狀態下,各設備也都運轉使用正常。所以這種擴展塢的強大之處就在這里,不是那種普通USB-C擴展塢能比的。

測試一下希捷SSD的速度,和直插電腦沒什么區別。看讀寫的曲線,也基本沒什么波動,很穩。當然如果你拿M2硬盤做外接的話,速度會快非常多。畢竟即刻這個擴展塢,兩個USB-C接口都是10Gbps的。

此外Zikko這款擴展塢還Hi-Res高保真音頻標準,接上耳機的話,明顯能感覺到比直連MacBook Pro的推力大一些。
雖然現在大部分時間都是AirPods Pro了,但偶爾心血來潮或者喜歡的新磚發布,拿出來HiFi耳機聽一聽,也能獲得更好的音頻體驗。

音頻設備的選擇也很簡單,直接在聲音設備里切換即可。注意這個擴展塢音頻接口的名稱,也是「Hi Res USB-C ADUIO」。所以如果你有有線耳機的需求,那么Zikko這款支持Hi-Res的會更適合你。

對比
對比一下貝爾金的雷電3擴展塢吧,體積上Zikko的會稍寬一些,外殼做工也都不錯。

前端接口方面,Zikko和貝爾金都一樣,提供了USB-C、USB-A、SD讀卡器和耳機接口,只不過兩者布局不太一樣。
Zikko多了一個獨立的電源開關,在不用的時候可以直接關閉,而不用再去電腦端拔線。貝爾金的是一個指示燈,Zikko則是電源/信號雙指示燈。

不過有一說一,Zikko這兩個指示燈,一藍一綠有些過亮了,夜晚會有些光污染的感覺。

背部接口,即刻多了一個USB-C,但是少了一個USB-A。貝爾金則是相反,四個USB-A,沒有獨立的除雷電外的USB-C接口。
貝爾金的這種設計,在1、2年前倒沒什么問題。但最近一年我的設備大部分都更新成了USB-C接口的,四個USB-A接口顯得有些浪費了。相反即刻減少一個USB-A,增加一個10Gbps的USB-C對我而言就很受用了。尤其是MacBook這種,需要長期外掛硬盤來擴展存儲空間的筆電產品。
USB-A接口方面,即可是豎置,貝爾金是橫置。多設備接入的時候,豎置會更省空間一些。

再來看下Anker的這個雷電擴展塢,只給了HDMI接口而沒有DP就很遺憾,尾部也沒有提供除雷電外的USB-C接口。

不過Anker這種立式的也不錯,可以大幅減少橫置面積。對比下這三個擴展塢,我最喜歡的還是Zikko,也是最適合我的。發熱情況,擴展塢有發熱是很正常的,畢竟功能太過強大。簡單對比了下日常感覺,Zikko的散熱是最好的,也許是寬度稍大有著更好的散熱空間。其次是貝爾金,Anker的散熱一般。

我還是更喜歡橫置,配合支架底座,可以直接把MacBook和擴展塢都收納進去,日常用著也很順手。

Mac接出去一根線,即可實現諸多配件的擴展,非常實用。

總結
雷電3擴展塢,不同于普通的USB-C擴展塢,大家在選購的時候一定不要混淆。如果你需要更高的速率帶寬,更多的設備擴展,那么直接買這種雷電擴展塢一定不會錯。
Zikko這個雷電擴展塢,應該是目前最適合我的了。做工和功能性都沒什么硬傷,接口布局很合理。
我覺得也更適合2021年更多的Mac用戶,相比市面上常見的雷電擴展塢,除了上下行兩個雷電接口外,還前后分別給了10Gbps USB-C 3.1 Gen2的接口,很人性化。
因為USB-C設備會越來越多,很多SSD也大都采用了C口。背部USB-C接口,可以讓你很方便的去長期外掛硬盤。增加的獨立按鍵,不需要的時候直接關掉就行,不用每次都要去拔線。
尤其是散熱表現,全天使用也只是溫溫的。

最后說下不足吧。
首先是兩顆Led指示燈有些過亮,夜晚會有些光污染。拿掉一個,或者降低亮度都是不錯的做法。
然后就是附帶的電3線是0.5mm,相比我其他的擴展塢自帶的0.6mm—0.8mm有些略短。
